新华网北京4月27日电 “我是怀着一个‘中国梦’回到祖国的”,“我们这些海归都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现在又有机会去实现‘中国梦’”……
4月2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我的中国梦”——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座谈会上,近年来归国的“千人计划”专家们,分享着创新创业的体会,诉说着自己的“中国梦”。
“当初我们的公司做得不错,我没有犹豫就卖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除了公司的价值不错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卖公司那年我40岁,一直都在想应该回来做点事。”北极光风险投资基金董事兼总经理邓锋说。
1997年,邓锋和两位同学在硅谷创立了一家网络信息安全公司,掌握着全世界最高端的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卖到110多个国家。2004年初,公司估值达到了40亿美元,就在这一年邓锋却卖掉了公司回国重新创业。
同样是因为心中的“中国梦”,虽然在国外有房有车,有幸福的家庭、喜欢的事业,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还是在2011年做出了回国工作的决定,在上海创建科研基地。
朱健康说,从去年夏天开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工作进展特别快,实验室已初具规模;最近投了一篇文章,已经接到《科学》杂志正式刊用的通知,这是上海实验室的第一篇文章。
“回国能把事业做得更好。”朱健康举例说,自己在美国实验室培养的中国学生,5年、10年以后一比,回国工作的明显比在国外的做得好。原因就是赶上了中国的大发展,有更好的机会做更好、更大的事业。
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说,回国创新创业意味着一切又要从头开始,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有一种动力在支撑着他们。
“‘中国梦’有太多的情,这个情萌生了太多的责任。‘美国梦’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梦’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说起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江阴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雷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凭着心中这份责任感,张雷带领公司团队取得了全球首例低风速风机、国内首台可利用率达到98%的潮间带风机、第一条风机组装流水线等系列创新成果,被誉为“解开了制约中国风电自主发展的黑匣子”。
“我们从内心感恩中国,是中国给了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从内心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事业完全符合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求。”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说。
2002年,丁列明回国创办公司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2011年6月,他领导的博士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让中国肺癌患者用上了价廉质优的靶向抗癌药,卫生部部长陈竺将之誉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两弹一星”。
丁列明说,如果自己没有选择回国,在美国继续该项研究,充其量能完成阶段性的研究,把项目转给某个大公司。凯美纳的成功,完全受益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
“‘千人计划’圆了我的归国报效梦。”这是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所副所长黄瀚的感受,也是归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共同心声。“千人计划”专家普遍认为,这一计划是“中国梦”的摇篮和舞台。
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截至目前,分7批引进了226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并且已经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打造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
走出大会堂,追梦者们胸怀激情,坚定前行。“如果我的中国梦实现了,你的中国梦实现了,他的中国梦实现了,大家也就能一起实现大家的中国梦,我想那就是祖国昌盛、中华民族复兴。”朱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