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政策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发布日期:2012-03-30 阅读:0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丁晋清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活力问题,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激发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激发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生机勃勃、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最基础、最核心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的人投身到创造中来,在充满创造活力的进取中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力,形成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深厚伟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激发社会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总是在创造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活力和不断克服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得以实现的。活力是创新的源泉、创造的根本,是社会进步与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活力产生生产力、战斗力、竞争力,有活力才有效率,才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有真正的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和谐是变革和发展的动态的和谐,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死水一潭,不能纯而又纯。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前进的动力和每个成员的创造活力,就没有生气与活力,就会停滞不前。处于长期停滞的境地,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甚至引发社会的动荡、分裂甚至倒退。充满活力与社会和谐是动态的统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力量主体,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惠及人民的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亿万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一切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群众基础在不断扩大,更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这始终关系着党执政的全局,关系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过程,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把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激发社会活力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愿望和创造实践,自觉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增强创造力的深厚源泉。从党的历史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之道,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依靠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完成的。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党的一切事业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十三亿中国人民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活力,他们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现在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也一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靠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二、激发社会活力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社会活力是由社会主体的活力,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三个层面构成的,具体体现为思想活力、精神活力、创造活力、体制活力、个性活力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些活力,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活力无尽迸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激发思想活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但长期以来,一些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小生产观念,还在相当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在,使得一些人不敢创新、不能创新,影响了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活力来自不断的创新和创造,因此需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打破思想禁锢,推进思想解放,活跃思想创造,坚决破除一切束缚人的创造活力的思想观念,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制度、科技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精神活力。实现社会的团结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舆论氛围。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越来越重要。它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增强体制活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六个重要原则。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善的体制具有内在的发展活力,直接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活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坚决革除一切束缚人的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创造体制机制优势,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开辟无限广阔的空间。

坚持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激发人的个性活力。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人的社会化以个性化为前提,人的个性化又以社会化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从现实的人来阐述人的本质问题的同时,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是共产主义自由联合体的前提和基础,揭示了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关系。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释放,每个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和活动,成为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主体,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并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弘扬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打造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张扬个性的社会氛围,促进人的个性活力竞相迸发,为增强社会的整体活力提供基础土壤和活力源泉。

坚持全面贯彻四个尊重,激发创造活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二年,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提倡四个尊重,能够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四个尊重方针的贯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能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当前我国社会活力的释放还不够充分,应特别强调四个尊重,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赋予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机会,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等智力型生产要素对经济建设的作用,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要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活力、创造活力,破除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通过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通过尊重人们运用知识、技术、经验进行劳动、管理、创造的实践活动,激发人的创造性,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坚持把激发社会活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合力。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充满创造活力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曾经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提出四个尊重、强调效率优先和充满活力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比以往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这四个公平。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又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把促进四个公平,贯彻四个尊重统一于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这一关系的实践过程之中,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进一步拓宽激发社会活力的途径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激发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需要激发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创造性,把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行动、智慧和力量统一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团结的人越多,能调动的积极性、创造性越广泛,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就越深厚。

充分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积极适应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立足于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调整的实际,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集聚起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重视人才资源开发。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于人才竞争。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一起抓,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才资源充分涌流、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和吸引国内各类人才,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广纳群贤,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为各类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广泛力量。统一战线是我们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法宝。要发挥政协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基本职能,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统一行动。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促进和加强政治文明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功能,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各阶层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夯实各方面群众最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注重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智力雄厚、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大批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

调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努力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发挥爱国爱港爱澳人士在促进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维护港澳长期稳定。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团结台湾各界人士和团体,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继续加强与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联系和交往,鼓励他们在祖国投资兴业、捐资助学,鼓励支持侨界民营企业的发展,组织海外专家学者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要团结海外侨胞促进祖国统一,支持并参加全球华侨华人反促统的活动。要发挥侨胞在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的联络作用,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解、和平、和谐的外部环境。

充分调动各民族人民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各民族和宗教界的活力。民族宗教多样性的结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发挥民族宗教方面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和积极性。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重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纳各民族文明建设成果,博采众长,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要继续发挥宗教在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爱国进步的宗教界人士引导宗教徒爱国爱教,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中包含着的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资源,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要发挥宗教界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参与打击邪教组织、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打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加大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 责任编辑:武立伟)